- 雜 文 記 事 -
無前車之鑑,無特定的目的,無預設的欲求,記錄著一些雜亂的構想與思潮,或前瞻,或回顧,或徘徊,祇為邁向前人未至之境,亦是我們的最終極理想
老舊文化的力量
文具店為主要經營文具的商店,一般位於學校周圍等地區,超市內通常也有文具專區。一般的文具店主要經營紙、筆等文具,以及檔案袋、文件夾、書架等輔助用品。文具店一般只販賣文具,不販賣書,和書店不同。
多元旅遊文化的力量 之二
香港海岸線長而彎曲,蜿蜒 733公里,令香港境內有很多海灣和海灘。由於香港以山地為主,因此很多海灣都被高山作為天然屏障。這對阻隔海風有很大的幫助,減低海浪的威力,成為市民游泳的好去處。
多元飲食文化的力量 之二
打邊爐,正寫應為「打甂爐」,北方稱「火鍋」,源於遠古華夏民族以水或湯導熱鑊來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。其特色為邊煮邊吃,由於鑊本身具有保溫效果,因此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。「打邊爐文化」與「茶餐廳文化」可算是是香港人獨有的飲食文化,匯聚東西,靈活多變而不拘一格,代表了香港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國際大都會。
多元旅遊文化的力量 之一
香港政府將市郊未開發地區的地方劃出,作為康樂及保育用途的公園,市民習慣稱為「郊野公園」。早在 1844年,香港政府頒佈《良好秩序及潔淨條例》的法例,禁止損害樹木和灌木;1913年,烏蛟騰瀑布附近被劃定為樹林護理區;1925年,大埔滘部分林地劃定為大埔樹林護理區。1928年,港島東哥連臣山一帶列為植林禁區,成為香港首個法定保護地區,但當時香港尚未存在法定的郊野公園。
出版多元化的力量
香港開埠時期,報紙刊物都以英文為主,1841年已有 Hong Kong Gazette(譯作《香港公報》)創刊。1853年,英國傳教士在港創辦第一份中文刊物《遐邇貫珍》,用以推廣西方文化,才展開香港的中文報業時代。
外來文化衝擊下的力量 之一
上世紀三十年代,香港的製衣生產從家庭式經營開始,及後上海的時裝風氣傳入香港,一些上海師傅在香港設立裁縫小店,為客人訂造當時流行的月份牌和廣告畫上模特兒的衣服款式。四十年代,上海蓬勃的紡織工業亦將大量資本及技術傳入香港。五十年代,香港由轉口貿易逐步邁向工業化。
無狀無名設計事務所
欲了解本社企
如何幫助貴機構推動
社會產出及產效
或
直接查詢社會採購之事宜
「放下偏見,永遠都不算遲。」
“It is never too late to give up your prejudices.”
– 亨利・大衛・梭羅 (Henry David Thoreau)
由 Belle C. (PoDs) 翻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