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- 雜 文 記 事 -
無前車之鑑,無特定的目的,無預設的欲求,記錄著一些雜亂的構想與思潮,或前瞻,或回顧,或徘徊,祇為邁向前人未至之境,亦是我們的最終極理想

多元飲食文化的力量 之二
打邊爐,正寫應為「打甂爐」,北方稱「火鍋」,源於遠古華夏民族以水或湯導熱鑊來涮煮食物的烹調方式。其特色為邊煮邊吃,由於鑊本身具有保溫效果,因此吃的時候食物仍熱氣騰騰。「打邊爐文化」與「茶餐廳文化」可算是是香港人獨有的飲食文化,匯聚東西,靈活多變而不拘一格,代表了香港是一個瞬息萬變的國際大都會。

多元旅遊文化的力量 之一
香港政府將市郊未開發地區的地方劃出,作為康樂及保育用途的公園,市民習慣稱為「郊野公園」。早在 1844年,香港政府頒佈《良好秩序及潔淨條例》的法例,禁止損害樹木和灌木;1913年,烏蛟騰瀑布附近被劃定為樹林護理區;1925年,大埔滘部分林地劃定為大埔樹林護理區。1928年,港島東哥連臣山一帶列為植林禁區,成為香港首個法定保護地區,但當時香港尚未存在法定的郊野公園。

出版多元化的力量
香港開埠時期,報紙刊物都以英文為主,1841年已有 Hong Kong Gazette(譯作《香港公報》)創刊。1853年,英國傳教士在港創辦第一份中文刊物《遐邇貫珍》,用以推廣西方文化,才展開香港的中文報業時代。

外來文化衝擊下的力量 之一
上世紀三十年代,香港的製衣生產從家庭式經營開始,及後上海的時裝風氣傳入香港,一些上海師傅在香港設立裁縫小店,為客人訂造當時流行的月份牌和廣告畫上模特兒的衣服款式。四十年代,上海蓬勃的紡織工業亦將大量資本及技術傳入香港。五十年代,香港由轉口貿易逐步邁向工業化。

多元飲食文化的力量 之一
香港的食品製造歷史悠久,傳統茶樓如得雲、多男、雙喜樓等都自家製作傳統餅食,在茶數發售。還有其他餅食老字號,如奇華、恆香、大同及榮華,自家生產並設門面售賣餅食。開埠之後,西洋飲食文化漸漸盛行,麵包、西餅及餅乾開始流行,製作西式餅食的餅家應運而生,有振興、紅綿、太平、安樂園等。

競爭多元化的力量
香港摩天輪(The Hong Kong Observation Wheel),是香港一座高60米的巨型摩天輪,位於中環民光街33號海濱長廊上。摩天輪由一間瑞士公司建設及營運,2014年12月5日正式開放予市民及遊客使用。
無狀無名設計事務所
欲了解本社企
如何幫助貴機構推動
社會產出及產效
或
直接查詢社會採購之事宜
「放下偏見,永遠都不算遲。」
“It is never too late to give up your prejudices.”
– 亨利・大衛・梭羅 (Henry David Thoreau)
由 Belle C. (PoDs) 翻譯